English

长江鲥鱼资源已近枯竭

1998-06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曲冠杰 我有话说

1974年,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57.5万公斤,而1996年至今,在鄱阳湖历时三年的捕捞竟一无所获。严峻的事实表明——

浩浩长江,汇纳百川,是诸多珍稀水生物种栖息繁育的乐园。然而近年来,长江水生物种频频告急,继扬子鳄、中华鲟、白鱀豚、胭脂鱼之后,长江鲥鱼又发生危机。

据统计,1974年,长江鲥鱼年产量曾达157.5万公斤;80年代后逐年下降,1986年降至1.2万公斤;1996年,有关部门在鲥鱼栖息的峡江试捕一个月,毫无所获;在鄱阳湖口进行幼鲥鱼监测,也难觅芳踪;自1996年至今,在鄱阳湖历时三年的捕捞仍然是一无所获。江苏、安徽江段也已多年未发现鲥鱼。严峻的事实表明:长江鲥鱼资源已近枯竭!

据农业部东海区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的同志介绍:长江鲥鱼属溯河性鱼类,每年5—7月,由海入江,定期作生殖洄游,经鄱阳湖入赣江,在江西新干、峡江、吉安的100多公里赣江段内繁殖,孵化后的仔鲥鱼顺赣江而下入鄱阳湖觅食生长,秋季,幼鲥鱼出湖入江,顺流入海。长江鲥鱼脂肪多、肉嫩、味鲜美,入口即化,历来是美食家推崇的席上珍品。作为鱼中珍品,它曾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经济鱼类:80年代中期,长江鲥鱼在上海市场上售价每公斤高达800元,如今则是既无价又无货。而且长江鲥鱼作为典型的溯河性鱼类,是分类学和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,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,她的存在,对于丰富长江渔业资源,保持长江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。

是什么原因使长江鲥鱼陷入濒临灭绝的窘境呢?

有关专家认为:主要是生态环境被破坏,影响了鲥鱼的正常生长。如赣江万安水坝建成后,鲥鱼产卵场的流速、水位、水温等生态条件改变,河床提高,影响了鲥鱼的正常繁殖。赣江已不再是鲥鱼繁殖后代的理想环境。而内陆工业的发展,造成长江、赣江、鄱阳湖水域污染日益加重,长江鲥鱼溯江而上,经鄱阳湖进入江西峡江产卵至幼鲥鱼由湖入江,出江入海的整个过程中,要经历数不清的污染带,严重的污染影响鲥鱼的正常繁殖和生长发育。如果说酷捕滥捞还有漏网之鱼的话,那么污染则使鲥鱼在劫难逃。

其次,鲥鱼近亲繁殖,造成资源进一步衰退。由于鲥鱼数量日益减少,80年代后期,进入峡江产卵场的鲥鱼有效群体数量随之减少。小群体的繁殖不可避免地产生近亲交配,导致群体基因的萎缩,使后代生长速度减慢,繁殖率和适应性降低,种群生存能力下降。

第三,管理经费紧缺,手段落后。沿江有关渔政管理机构体制始终未理顺,由于实行收支两条线,长期缺少管理经费,渔政管理力量薄弱,手段落后,管理困难。

第四,科研调查滞后,影响保护决策。近十年来,有关部门对赣江鲥鱼产卵场进行了资源调查,对鄱阳湖区幼鲥鱼资源进行了监测,基本掌握了鲥鱼资源的情况。但对长江鲥鱼幼体出湖入江洄游生长情况、鲥鱼在海洋中的洄游生长情况缺少研究调查,使长江鲥鱼保护的整个过程不够完整,影响了保护效果。

面对长江鲥鱼岌岌可危的处境,有关专家呼吁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长江鲥鱼:组织科研单位开展鲥鱼人工繁殖研究,走人工放流增殖恢复资源的道路。争取将长江鲥鱼列入国家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品种,建立峡江鲥鱼保护区,以强化保护和管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